高职院校在湘绣传承与产业化的作为研究:以刘爱云工作室为例
作者: 唐小艳  学位年度:2013 学位授予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高职学院 湘绣 刘爱云大师工作室 创意产业 
描述:在世界创意经济飞速发展的21世纪,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重视,如何进一步的传承和保护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湘绣,对湘绣进行开发性保护并融入创意产业的浪潮,成为了一个时代的召唤。在该背景下,高职院校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在湘绣传承和创意产业化发展作出应有的作为,成为一个课题。本文采用了个案研究、文献研究等方法来进行研究。通过对刘爱云大师的访谈和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刘爱云大师工作室的调研,简单介绍了刘爱云大师经历及刘爱云大师工作室的成立。从湘绣的传承与创意产业化发展现状入手,分析现在面临的困难,在个案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剖析高职院校在湘绣的传承和创意产业化中的作为。在湘绣传承方面,对刘爱云大师工作室的传承模式进行了分析,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对比,总结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点。在湘绣创意产业方面,刘爱云大师工作室从题材,针法以及传统技艺与现代艺术设计的结合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最后归纳提炼出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刘爱云大师工作室在创意产业中的对策,并从湘绣人才培养,湘绣产业化,服务地方经济等方面的实效进行了归纳总结。本文希望能为高职院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创意产业化和高职院校的对接等方面起到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马王堆汉墓出土织物“信期绣”纹样的美学特征研究
作者: 许少玲  学位年度:2013 学位授予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服装艺术设计 美学特征 马王堆汉墓 信期绣 
描述:长沙马王堆汉墓文物出土已有四十多年,她呈现给了我们三千多件保存完好的珍贵文物,其中的纺织品刺绣纹样仿佛帮我们打开了扇通往西汉楚国的艺术之门,瑰丽到让人目不暇接。出土的刺绣丝织品种类主要有“信期绣”、“长寿绣”和“乘云绣”等,其中“信期绣”出土数目最多,纹样最精美。它不仅绣工精巧,形式生动,其纹样构成与内涵还具有非常深厚的楚汉文化风韵,它精巧细致的刺绣工艺可以说是湘绣的前身。作为出土丝织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信期绣”纹样不仅向世人展示了楚巫文化的神秘特征和仙道文化的浪漫气息,而且还彰显了那个时代的恢宏气势和精神面貌。本文从研究“信期绣”纹样的艺术表达手法着手,通过博物馆实物拍摄以及对图案进行解构的方法,归纳出古人们在创作刺绣纹样时所常用的手法,即“写意传神”、“夸张造型”和“打散重构”等。笔者进而通过结合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和现代美学理论,分析得出“信期绣”纹样的基本美学特征。最后,通过实践分析,重点探讨了传统艺术的美学特征和艺术表达手法在现代服装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实现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我国深厚的传统艺术文化底蕴和广博的艺术语言是现代设计师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意源泉。通过对古代艺术纹样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美学特征的深入研究,有利于现代艺术设计理论体系的构建。本课题的研究结论对探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艺术以及视觉心理活动规律有着重要的意义。
面向移动终端的苏绣技法交互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作者: 陈惠美  学位年度:2016 学位授予单位 :北京工业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苏绣 手机客户端 移动终端 
描述:移动终端作为简单的通信设备伴随移动通信发展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伴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从2007年至今,移动终端智能化的飞速发展,打破了终端作为移动网络末梢的传统定位,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现状。几乎一瞬之间移动终端转变成互联网业务的关键入口和主要创新平台,成为现在新媒体及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类平台等资源的最重要的枢纽[1]。随着移动设备的快速崛起,人类使用习惯的改变,对各类APP(英文Application的缩写,通常指的是智能手机的第三方应用程序)的需求量增多,随之而来的便是APP呈现爆发式增长。在智能终端的冲击下,原有的web软件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脚步,随着智能手机的进一步发展,手机除通讯之外还可以做很多事情,其实目前手机于人们而言就是一台微型平板电脑。在这一轮技术变革下,传统的信息渠道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APP的出现正好满足了这个当下人们的需求,致使APP对艺术、零售、新闻媒体、购物、游戏等产生巨大的影响。苏绣是以苏州为中心的吴地手工丝绣品[2],它与湖南的湘绣、广东的粤绣、四川的蜀绣并誉为“中国四大名绣”。苏绣是中国四大明秀之首,以多而全、精而巧的技法特点形成雅俗共赏的大格局。以往关于苏绣的研究,多半在历史和技法层面展开,偏重学术性,而事实上,随着苏绣作为国礼不断走出国门,国内外不少朋友包括广大青少年,对于首批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下的苏绣,持有浓厚的兴趣,也企盼能从这闻名遐迩的绣艺中汲取文化给养,了解传承千年的苏绣之美在何处。于是,将祖先留下的瑰宝,通过当下人们最爱的APP将苏绣以通俗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推介给用户,展现苏绣的艺术魅力,扩大她的国际影响力,唤起人们的认同感和亲和力,让大家共同来珍视苏绣,保护苏绣,避免她在“物换星移”的社会转型中消亡。本文拟分为四大部分讲述:绪论、需求分析、界面设计、系统实现,让璀璨的苏绣艺术带给用户视觉和精神的双重享受。
面向民族特色的图像风格化研究
作者: 安晶  学位年度:2014 学位授予单位 :北京交通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刺绣 差值模型 边缘提取混合模型 图像融合 十字绣 烙画 非真实感渲染 色彩转换 
描述:面向民族特色的图像风格化,能够使输出的图像具有刺绣等民族风格效果,这种风格化处理可应用于传媒、娱乐等领域,在降低认知疲劳度的同时,带来民族艺术的体验。图像渲染处理属于非真实感绘制(Non-Photorealistic Rendering, NPR)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和绘画艺术相结合,生成具有手工绘制感觉的图像,区别于真实照片。所以利用NPR技术,可以模拟生成所需风格的艺术作品图像。如今已成功模拟的风格有多种,如素描、浮雕、油画等,然而对民族风格的模拟却很少,所以本文提出的针对民族风格的模拟不仅是计算机图形学的延展,也是对民族艺术的发扬。重点提出对十字绣、刺绣、烙画三种风格的模拟方法。十字绣是用绣线在十字格布上,利用经纬交织的方法进行刺绣,是我国一直以来普遍存在的自制手工艺品。刺绣是利用针线在织物上绣制各种图案,有湘绣、蜀绣、苏绣、粤绣四种,技法更是有错针绣、乱针绣等,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烙画是用热烙铁在竹筒等物体上烫烙出各种图案,是创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对美的追求。因此,模拟实现这三种民族风格,为开拓NPR技术指引新方向。针对以上三种民族风格本文提出了效果优良的算法,能够在用户不具备先验知识的前提下,将一幅图像自动转化为具有民族艺术效果的图像。十字绣的技法相对简单,我们将图像分割成正方形小矩阵,取小矩阵的颜色均值作为绣线颜色,最后进行十字连线即可。针对不同的图像,我们提出两种刺绣风格的模拟方法,一种是基于绣线模型,首先建立绣线差值模型,模拟单股绣线。再通过颜色亮度控制模型,使视觉效果明暗错落。对于黑白线条图案,本文提出了基于艺术视觉效果的方法,首先将图像进行类浮雕化处理,使其形成刺绣作品表面绣线的视觉凸出感,然后与原始图像融合突出主体图案,最后将其赋予彩色背景即可。对于烙画风格,首先将图像进行细致的边缘提取,并进行平滑,再根据灰度值设定,使其呈现出浓淡晕散的层次色彩,最后可以加入一些纹理使效果更加逼真,即可生成烙画风格的作品。同时,可以运用图像融合技术,将预处理的图像与竹木、葫芦等背景图像融合,同样可以得到效果良好的烙画风格作品。由于需要对图像进行边缘提取,而比较成熟的算法提取的边缘都显生硬且不能很好的保持图像细节,本文提出边缘提取混合模型可以很好的保留图像的细节信息,这也是本文的创新点之一。本文所述方法用计算机实现,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今后相关方向的研究提供参考价值。
隆回花瑶挑花美学价值研究
作者: 罗云  学位年度:2008 学位授予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花瑶 美学 挑花 研究 
描述:花瑶分布在隆回北部海拔1300米以上的虎形山瑶族乡,共有7000余人。神秘的花瑶文化、粗犷的民俗风情蕴含着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凸显花瑶民族神奇独特的民间文化风彩。长期以来因交通闭塞、经济落后,颇具开发前景的花瑶民间文化资源一直养在“深闺”之中。花瑶没有文字,挑花便成为记载该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花瑶挑花艺术渊博流长,善以简练生动手法表现出复杂的自然形象和抽象的人类思维理念,成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瑰宝,被中国美术馆、民族博物馆列为珍品收藏,花瑶也因此被命名为“文化艺术之乡”,著名作家和历史文物研究专家沈从文先生曾由衷地赞叹花瑶挑花“是世界第一流的挑花”。特别是2007年被列为新“潇湘八景”之后,花瑶已成为当前国内外广泛关注的热点。但目前人们对花瑶民间文化的认识,无论是从当地政府部门还是从学术界来说,大多是从经济学、民俗学、文化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角度来研究的;也有以花瑶挑花的造型观念与形象元素来研究挑花与现代艺术设计的关系的,但花瑶挑花工艺的个性何在?美学价值何在?与传统的机织、湘绣的造型观念与审美情趣的区别何在等等?目前还没有或很少有人从美学的角度来认识和鉴赏花瑶挑花的艺术特征与美学价值的。本课题从...
试论湘绣的兴衰与启示
作者: 何兆芸  学位年度:2005 学位授予单位 :北京服装学院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产业文化 湘绣业 湘绣 传统手工艺 传统文化 
描述:本文采用“历史考证”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从文化史的角度研究湘绣历史上(从“湘绣”自成体系得以冠名开始到今天为止)的兴衰与同时期社会各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湘绣在对待传统的继承与社会的变迁这对矛盾时必须面临的问题,将研究的重心由事
论侗族背扇艺术的文化内涵
作者: 甄波  学位年度:2011 学位授予单位 :武汉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侗族 文化内涵 背扇艺术 
描述:享有“稻作民族”、“水上民族”美誉之称的侗族,是我国古百越人的后裔。千百年来,勤劳、勇敢、充满智慧的侗族人民创造出了经典的民族文化和光辉灿烂的人类文明。侗族服饰是侗族文化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侗族背扇则是最具代表性的侗族服饰之一,它优雅古朴,绚丽多彩,精美绝伦,文化底蕴厚重。侗族背扇纹样精致,形式多样,色彩鲜艳,简单的图案里隐藏着古老的神话传说和崇拜意识,记载着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习俗,展现着侗族先民对自然的认识和特有的文化模式,折射出侗族人民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追求,是侗族妇女智慧的结晶,是侗族妇女母爱的体现和侗族文化的展现。 第一章主要论述侗族背扇的型质特征。侗族背扇制作所用的布料是侗族妇女自种、自纺、自染而成,生活在湘、黔、桂、鄂交界的侗族地区盛产苎麻,而且大山中生长着大量的野生靛蓝,这为侗族妇女性生产侗布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提供了丰富的原料。侗族妇女自织、自绣的背扇由背扇盖、背扇心、背扇手和背扇脚四大部分组成,展开来是一个大的“T”型样式,具有良好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对于“开门见山,出门爬山”的侗家妇女来说,背扇无疑发挥了劳作与照顾小孩两不误巨大功能。侗族背扇与侗族女性有着紧密的联系,侗族姑娘一般是七、八岁便开始学习种植、织染、绣制技艺,到十七、十八岁的时候,也就是绣织技艺比较成熟的时候,才开始绣织背扇,为自己日后成为母亲作准备,说明侗族女性对背扇的制作相当重视;待自己有了姑娘,出了嫁,自己做了外婆,还要专门制作背扇送给自己的姑娘,有“外婆送背扇”习俗,侗族背扇与侗族女性的一生密不可分。 第二章主要解读侗族背扇上的主题纹样。侗族背扇的纹样精美精致,隐藏着极其重要的民族文化;侗族背扇上的图案纹样多变多样,有写实的,有抽象的,也有写实与抽象相结合的,内涵极其丰富,一条线也许就代表一条江河或是祖宗的迁徙路线图,几条线组合而成的图形就代表着远古的神话传说等等。从侗族背扇上的图案来看,主题纹样有太阳纹、月亮纹、蜘蛛纹、蛇纹、龙纹、凤鸟纹、鱼骨纹、井纹、葫芦纹、多耶纹、榕树纹、万字文以及谷粒纹等,有些图案流传千年,看似简单的纹样其实蕴藏着侗族人民最远古的记忆、崇拜意识和历史文化内涵。 第三章主要论述侗族背扇的色彩特征。侗族背扇的色彩搭配协调自然,绣织工艺多变,古朴而不显单调,亮丽而不显繁杂,工艺多序而不显冗长,具有良好的视觉冲击效果,可以与湘绣、蜀绣、苏绣、粤绣中国四大名绣相媲美。布料特征鲜明,搭配合理,善于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技艺特征形式多样,主要有刺绣型、蜡染性、布贴型、挑花型、织花型和混合型等,每一种技艺在布料色彩配置,用线色彩搭配都很有讲究,这些用针、用线、用布的手法、色彩搭配以及勾勒出的纹样图案所体现出的思想意蕴与侗族妇女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自然之美的认识有关。 侗族有语言而没有文字,侗族的历史是靠一代一代的口述来传承,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侗族背扇便自觉的成了侗族历史文化记载的一个重要载体,而且历经历史的沧桑变化而不“褪色”,发挥了“无字史书”的功能,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如果要研究侗族的历史,背扇上的延续千百年的图案就隐藏着我们需要寻找的答案。
解析湘绣的艺术特点及对油画创作的借鉴意义
作者: 周文萍  学位年度:2012 学位授予单位 :西安美术学院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造型特点 形式语言 色彩体系 民间文化元素 湘绣艺术 绣画 审美价值 借鉴 
描述:湘楚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中独具地域特色的一脉。湘绣作为其中文化的一部分,历时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逐渐由汉代马王堆汉绣发展到唐宋闺阁绣,由元明士大夫文化的精致典雅的绣画,再到中国当代以四大名绣(苏绣、湘绣、粤绣、蜀绣)为主的精品刺绣,随历史沧桑不断更迭出新,湘绣以其鲜明的造型风范、丰富的色彩体系构成了中国刺绣的核心内容,为中国刺绣文化的主要构成。其丰富厚重的文化底蕴也为今天的艺术创作、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参考的现实意义。在油画创作中,立足本民族文化的发展,促进各种文化的交融,对于油画民族元素的运用,湘绣都将会提供很好的参考和借鉴意义。本文从湘绣历史发展及其特点、湘绣艺术的审美价值以及湘绣作品中对于油画语言的借鉴范例分析,在油画形式语言的表现和拓展上进行探讨,并与湘绣艺术的个案分析结合,在民间艺术中寻找油画创作的借鉴方法,并就油画艺术如何在民间文化元素方面的借鉴、学习尝试提出个人的观点。
虚拟蜀绣艺术展廊的设计与实现
作者: 封蕾  学位年度:2016 学位授予单位 :北京工业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蜀绣 数字化实现 虚拟现实技术 
描述:追溯自商周,近千百年来,蜀绣一路绵延传承,与苏绣、湘绣、粵绣并列为中国的四大名绣。然而,历史让人们警觉的是,蜀绣已不复当时的光景。它的现状不容乐观,针对目前蜀绣本身传承的局限,我们可以对症下药,着重从新颖的宣传手法进行改革,从而促进蜀绣的健康长远发展。我国相关机构对于虚拟现实技术在三维建模方面的应用做了很多调研。在学习国外现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研究,致力于发展贴近民生的课题研究。为此,也取得了一些成效。而本文之所以有“虚拟蜀绣艺术展廊的设计与应用”的设计开发想法,也是借此期望蜀绣能摆脱其困境,更好的被大众所认识,进而传承下去。目前可参考的研究成果有限,且参考的应用技术不全面,这是很大的难题。可正因为如此,也为我们提供了宽广的研究空间。本文基于对蜀绣的传承与发展,通过艺术和技术的巧妙结合,以期达到对民间文化的重视与鉴赏,通过对其深入挖掘和创新应用,给集聚中国民间文化精髓的蜀绣增添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魅力,最终做到“传承古蜀文化,发展蜀绣事业”的目的。首先深化对蜀绣的了解,对其发源与传承以及其所体现的价值意义作出详细阐述;其次,总结出国内外应用蜀绣的现状和现实意义,对其进行更深远的展望;最后,研究建立健全“蜀绣艺术展廊”的布局内容设计,并对其在数字技术方面的实现作出规划。在设计的实现方面,本文主要围绕蜀绣艺术的特点、针法和工艺流程进行了可视化建模和交互体验的设计运用研究。由浅入深,循序善诱的为用户展示了以蜀绣技艺体验区为代表的不同阶段工艺制作的研究学习,用户可以在体验中深刻的了解蜀绣所蕴含的魅力。用虚拟三维的方式对数字化蜀绣进行3D建模的实现,真实的从平立面、立体结构、比例关系显示,模拟器客观真实性,从现代化的角度创造真实立体的视觉体验及对其进行交互设计,对人机交互做一个很好的结合,从而做到把蜀绣这项古老的民间艺术发扬光大推向世界的美好愿景。蜀绣的发展是时代的需要,同时也是历史对当代刺绣艺人的要求。笔者希望,本文不仅能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和文化遗产增添新的一笔,也希望能够借此启迪蜀绣爱好者,使中国的工艺美术大家们为蜀绣的发展而不断努力,代代相传。
花卉图案在湘绣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作者: 马万林  学位年度:2013 学位授予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服装设计 创新思维 湘绣 花卉图案 
描述:湘绣由图案、色彩、线材等三大部分构成,其中图案在湘绣艺术构成中占据重要的美学位置。图案作为湘绣作品的主要承载者,表体了现代信息传播中的特殊文化现象。而花卉作为图案设计中最自然、最亲切、最富变化的客体,受到图案设计者的追捧,因此论文从花卉图案的角度结合湘绣服装艺术特点,分析花卉图案对湘绣服装设计的发展影响,探索花卉图案在湘绣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第一章《绪论》。从研究背景出发,阐述研究目的及意义,分析国内、外有关花卉图案在湘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现状,利用文献检索法、图文互证法、市场调研法和案例策划法,有针对性的对论文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研究。第二章《花卉图案与湘绣服装》。从花卉图案的概念入手,分析人类在与花卉的长期活动中,人类对花卉产生了独特的审美意识。同时,花卉独特的形象魅力,不但能给人以自然直观的审美感觉,而且能给人以文化意蕴的审美体验;对花卉图案的象征性、自然性、艺术性和依附性等特点进行详细分析,合理的将花卉图案进行分门别类。然后,从湘绣服装的概念入手,对湘绣服装的并蓄性、象征性和程序性的特点进行分析,并对花卉、服装和湘绣三个可以独立存在的个体,进行条理性的梳理,分析花卉图案对湘绣服装设计的发展影响。第三章《花卉图案在湘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分析》。从文化、造型、工艺和花卉角度提出湘绣服装对花卉图案素材的选择方法,分析湘绣服装对花卉图案的设计构思要求。分析湘绣服装设计中的花卉造型,总结归纳出花卉造型的方法有自然写真法、夸张变形法和结合并用法,花卉图案的构成形式有单独纹样、适合纹样和连续纹样等三种形式。结合市场上流行的湘绣服装,提取花卉图案元素,进行分类梳理和归纳总结,认为湘绣服装中的花卉图案可以分为朵花图案、簇花图案、折枝花图案和叶子图案。继而分析花卉图案在湘绣服装中的表现手法,从而使花卉图案能更好的与湘绣服装在一定的原则下有机融合,相得益彰。第四章《花卉图案在湘绣服装设计中的探索创新》。从突破传统束缚开拓花卉图案的新思维,打破固定模式革新花卉图案的新形式,超越平面结构开辟花卉图案的新饰体,探索现代工艺创新花卉图案的新局面和花卉图案在湘绣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实例等五个方面进行探索与创新。结合湘绣服装的市场需求、流行趋势和工艺要求,拓宽设计思路,为设计人员提供系统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提升花卉图案在湘绣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能力,弘扬和继承湖湘文化,提升湘绣服装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第五章《结语》。对论文的研究进行系统总结,分析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 1 2 ... 3 4 5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