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湖湘文化之瑰宝——湘绣
作者: 刘敏   来源: 读书文摘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湘绣   文化内涵   起源  
描述: 湘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以其精湛的绣艺和具有鲜明的湘楚文化特色闻名于世,是湖湘文化杰出的代表.本文从湘绣的特点、起源、文化内涵进行分析,突出湘绣的魅力.
论侗族背扇艺术的文化内涵
作者: 甄波   来源: 武汉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侗族   文化内涵   背扇艺术  
描述: 享有“稻作民族”、“水上民族”美誉之称的侗族,是我国古百越人的后裔。千百年来,勤劳、勇敢、充满智慧的侗族人民创造出了经典的民族文化和光辉灿烂的人类文明。侗族服饰是侗族文化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侗族背扇则是最具代表性的侗族服饰之一,它优雅古朴,绚丽多彩,精美绝伦,文化底蕴厚重。侗族背扇纹样精致,形式多样,色彩鲜艳,简单的图案里隐藏着古老的神话传说和崇拜意识,记载着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习俗,展现着侗族先民对自然的认识和特有的文化模式,折射出侗族人民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追求,是侗族妇女智慧的结晶,是侗族妇女母爱的体现和侗族文化的展现。 第一章主要论述侗族背扇的型质特征。侗族背扇制作所用的布料是侗族妇女自种、自纺、自染而成,生活在湘、黔、桂、鄂交界的侗族地区盛产苎麻,而且大山中生长着大量的野生靛蓝,这为侗族妇女性生产侗布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提供了丰富的原料。侗族妇女自织、自绣的背扇由背扇盖、背扇心、背扇手和背扇脚四大部分组成,展开来是一个大的“T”型样式,具有良好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对于“开门见山,出门爬山”的侗家妇女来说,背扇无疑发挥了劳作与照顾小孩两不误巨大功能。侗族背扇与侗族女性有着紧密的联系,侗族姑娘一般是七、八岁便开始学习种植、织染、绣制技艺,到十七、十八岁的时候,也就是绣织技艺比较成熟的时候,才开始绣织背扇,为自己日后成为母亲作准备,说明侗族女性对背扇的制作相当重视;待自己有了姑娘,出了嫁,自己做了外婆,还要专门制作背扇送给自己的姑娘,有“外婆送背扇”习俗,侗族背扇与侗族女性的一生密不可分。 第二章主要解读侗族背扇上的主题纹样。侗族背扇的纹样精美精致,隐藏着极其重要的民族文化;侗族背扇上的图案纹样多变多样,有写实的,有抽象的,也有写实与抽象相结合的,内涵极其丰富,一条线也许就代表一条江河或是祖宗的迁徙路线图,几条线组合而成的图形就代表着远古的神话传说等等。从侗族背扇上的图案来看,主题纹样有太阳纹、月亮纹、蜘蛛纹、蛇纹、龙纹、凤鸟纹、鱼骨纹、井纹、葫芦纹、多耶纹、榕树纹、万字文以及谷粒纹等,有些图案流传千年,看似简单的纹样其实蕴藏着侗族人民最远古的记忆、崇拜意识和历史文化内涵。 第三章主要论述侗族背扇的色彩特征。侗族背扇的色彩搭配协调自然,绣织工艺多变,古朴而不显单调,亮丽而不显繁杂,工艺多序而不显冗长,具有良好的视觉冲击效果,可以与湘绣、蜀绣、苏绣、粤绣中国四大名绣相媲美。布料特征鲜明,搭配合理,善于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技艺特征形式多样,主要有刺绣型、蜡染性、布贴型、挑花型、织花型和混合型等,每一种技艺在布料色彩配置,用线色彩搭配都很有讲究,这些用针、用线、用布的手法、色彩搭配以及勾勒出的纹样图案所体现出的思想意蕴与侗族妇女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自然之美的认识有关。 侗族有语言而没有文字,侗族的历史是靠一代一代的口述来传承,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侗族背扇便自觉的成了侗族历史文化记载的一个重要载体,而且历经历史的沧桑变化而不“褪色”,发挥了“无字史书”的功能,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如果要研究侗族的历史,背扇上的延续千百年的图案就隐藏着我们需要寻找的答案。
保护文物建筑 促进名城发展
作者: 温福钰   来源: 规划师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历史环境   文化内涵   开福寺   文物建筑   传统风貌   历史地段   城市发展   新建筑   历史文化地段   文物保护单位  
描述: 我国正在经历着深刻的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经济发展促进了城市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城市风貌和文物建筑,受到严峻的冲击,矛盾十分尖锐.一、发展、保护必须兼顾不可偏废就整座城市而言,发展是必然的,绝对的.城市从来都是在不断发展或衰退中演变,文物建筑的保护,是随城市的发展或衰退,而被保护或毁灭,保护的质和量是随城市发展深度而获得不同程度的保护,所以文物建筑是在发展中求保护.
< 1
Rss订阅